1 活动时间、地点:2025年4月8日于宛平南路600号(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)临床研究中心会议室举办了朋辈互助第十一期线下活动
2 案例分享:
在稽查过程中,发现某个中心将每一条异常的化验值作为AE来记录在病历上,并且录入病例报告表中。而不是将疾病名称上报。具体问题如下:
1) 受试者001,研究过程中出现甘油三脂高,胆固醇高,低密度脂蛋白高,高密度脂蛋白低,研究者判断为CS, 所以分别记录了4个不良事件为“1).甘油三脂高;2.胆固醇高;3)低密度脂蛋白高;4)高密度脂蛋白低”。 而非下医学诊断为“高脂血症”来做记录。
2) 研究过程中,受试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等指标均超过正常上限两倍,胆红素异常,医生判断为CS. 病历和EDC中记录了3个AE: 1)谷丙转氨酶高;2)谷草转氨酶高;3)胆红素高。研究者也认为达到肝损伤标准,但是AE还是按照化验指标来记录和录入的。
3) 尿白细胞阳性,和尿白细胞升高,这两个异常值也作为两个AE上报。
案主问题:
研究中心和研究者的这种做法对不对,有没有统一性的指导原则指导AE的填写和汇报?
QA/QC要不要记录Finding写在报告里, 什么依据?
这样的AE报上去,申办方的医学和PV会怎么处理?
3 讨论和建议:
1)实验室结果异常值根据研究者判断有临床意义的,原则上符合疾病标准的记录为疾病,达到损害标准的记录为器官损害,前面都不靠不上的可以用异常的化验值表示。具体可以参见参考文件【1】和【2】。
2)质量源于设计理念:临床试验初期设计缺陷将导致后续执行、监查、质量控制、医学审核及药物警戒等环节陷入被动,即便反复修订仍难以解决根本问题。以不良事件(AE)记录为例,其核心问题在于记录规则的标准化缺失。若在项目方案制定阶段未能明确AE记录原则(如医学诊断优先性、实验室指标合并规则等),将导致数据碎片化。建议参照相关实践案例,制定标准化模板,明确记录规范。当前医学方案撰写环节存在外包化、审核形式化等问题,部分方案甚至直接沿用国外方案而未进行本土化适配,导致方案可操作性下降。为破解上述困境,建议强化方案设计专业性、建立AE记录标准化框架、完善质量控制机制,并推动行业共识形成,以减少执行层面主观偏差,提升临床试验安全性评价质量。
4 目前存在的现状
1)从严记录原则困境:秉持从严原则,要求不漏记 AE ,但这易导致多记。多记会产生无效信号,掩盖真正安全信号,与收集品种安全信息的初衷相悖。
2)记录不规范危害:当前项目中 AE 记录不统一、不规范,致使无法有效统计分析,即便收集大量安全信息,也难以得出科学规范的安全性评价结论,严重影响药物安全性评价。
3)方案质量与流程问题:指出当前存在形式合规但实际方案不佳的情况,医学监察走形式,各环节若不扎实后续会增加负担。强调方案撰写初期应重视,明确申办者与牵头研究者责任,申办者若依赖牵头PI需清晰沟通,给出重点审核内容及充足时间。
4)核查报告认知:认为不必害怕核查报告问题多,条数多不代表项目不过,关键看是否有致命问题。
5)人员责任与委屈:研究医生常因方案问题被核查,虽被指出问题单一,但根源在方案,为研究医生感到委屈 。
6)具体案例说明:以尿白细胞阳性和升高的记录问题为例,指出若在研究方案中明确规定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冲突时,原则上采用定量指标记录,既能保证信息不损失,又能避免因记录不统一产生的问题,凸显方案设计对实际操作的指导意义。
5 QA 提前介入方案和设计的必要性
1)方案重视不足的现状:在项目工作中,方案的重要性未得到足够重视,很多公司存在方案定稿后才发给相关人员,甚至不发给 QA 等情况,导致后续工作被动。
2)QA 提前介入方案的意义:将 QA 提前介入方案审查作为关键环节,若方案经 QA 审核,能向美国老板展示中国 QA 的专业能力,为工作增加认可。而且在方案阶段进行审查,花费时间少但效益大,能起到“未病先防”的作用,改变 QA 后期只能提出问题却难以解决问题的困境。
3)质量控制角色混淆:反思工作中QA常做QC的重复劳动,应回归QA职能,从源头傻上促进质量提升,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安全性汇报问题。
参考文献:
1.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,2020-07-01
2.广东省药学会.药物临床试验安全评价・广东共识(2018)[EB/OL].(2018-04-23)
3. 沈一峰,李华芳。精神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实践共识 [J/OL].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. https://link.cnki.net/urlid/31.1746.r.20231120.1705.002
作者:王襄平
审阅:第十期CQAF朋辈互助小组、朋辈运营团
编辑:乐园、茜然(按首字母排序)